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袁隆平的人物介绍和主要事迹)

472阅读模式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袁老倾其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际国内大奖。 一世辛劳,心忧苍生,躬耕不辍,壮心不已。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百姓们爱戴他,不光是因为他的勇于创新、坚毅执着、卓越贡献,还因为他的朴实无华、躬耕田野、自平凡中来的伟大,也因为他的家国情怀与风范传承。 5月24日10:00,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将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一稻报国 2019年10月,在一场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会议上,袁隆平对记者说,他有两个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另一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是他一直的梦,也是一直的理想。 终其一生,袁隆平一稻报国。他想过参军报国、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令他痛心不已。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经过几年时间,他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年届九旬,追梦不止。 “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袁隆平如此说道。 今年5月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 据介绍,“超优千号”是袁隆平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自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其亩产都在不断刷新产量纪录。这一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的实现。 为让中国人“端牢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并于2020年12月20日在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成立了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2021年,3000斤工程在海南省安排了7个攻关点,设计早稻亩产量900公斤,品种为“超优千号”,4月至6月收割;设计晚稻亩产量600公斤,品种为“叁优一号”,10月至11月收割。 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已是不远。 “宝藏90后” 在很多人眼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同时是一位“宝藏90后”。 水稻一直都像是他的“孩子”。袁隆平家的后院,紧挨着试验田,即使晋级“90后”了,一天也要看上三四回。 2019年9月,在出发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之前,他还专门来到稻田跟水稻道别:“你们都乖乖的,我过几天就回来啦。” 除终其一生的科研精神与奉献初心外,袁隆平“宝藏爷爷”与“90后梗王”的一面,也备受爱戴。 他会拉小提琴,多数时间忙于科研的他,会抽空练习小提琴,也会跳踢踏舞。 为了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国际友人沟通,他苦练英语。 他还会常常和固定的牌友做“脑力锻炼”——打打麻将。 问他为啥不带博士生,他给出的原因是:要修改论文,麻烦得很。 当被问及“您觉得您帅不帅”时,他回答:Handsome(帅)。 袁老终生简朴。有一次,他与夫人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在90岁生日的前一天,他特地穿上一身新衣服,光顾了常去的那家理发店,理了个帅帅的发型,理完发后还笑称自己又年轻了5岁。 90岁生日当天,面对生日蛋糕,他也不忘把第一口蛋糕喂给自己的夫人。 袁隆平人物事迹和精神(袁隆平的人物介绍和主要事迹) 5月22日,群众自发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精神传承 对年轻人的勉励,袁老从未吝啬。他一直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多次寄语、勉励年轻一代奋发有为。 他对年轻人说:“理想要高雅,不要专门向钱看,赚钱应该要赚,但要能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他还有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在国际上获得的大奖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扶持年轻一代发展。 2019年9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向袁隆平请教其“成功的秘诀”,袁隆平通过以视频方式回信:“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想我没有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2020年,袁隆平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袁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不仅有杂交水稻,还有他传承的宝贵精神。 袁隆平当年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人至深,令人泪目。 他在信中写道: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精神“种子”,代代传承!
因为热爱祖国,钱老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因为热爱水稻,袁隆平顶着闲言碎语研究杂交水稻;因为热爱华夏民族,青少年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只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因为热爱中国,我们甘愿付出,只为它明天能比今天更好。 钱学森,这位伟人的老人,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在国外学习,连外国人都称赞他为天才。美国政府愿意支付巨额工资,只为让他在美国工作。可是他却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只是因为心系祖国,渴望回到祖国,将自己的才能奉献给祖国。他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在美国政府以其生命威胁的条件下阻拦他返回中国,他还是毅然的带上一家老小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回到祖国。他为中国贡献是巨大的,人们亲切的称他为“两弹元老”。 袁隆平,他说他的愿望是让每个人都吃饱饭,让水稻长成甘蔗一样高,米粒像鸡蛋一样大。让大家不愁吃,不愁穿,家家过上小康一般的生活。他可不是开玩笑,虽然他并不高大,而且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又黑又瘦,但他真的成功了,他研究出来的水稻,虽没有鸡蛋大,却让中国的水稻增产了好几倍,几乎每家都能吃饱,穿暖。当初讽刺他杂交水稻,为自己当初的话而羞愧。隆袁平,他是全国的恩人,为全国人带来了饱满的米饭。但当有人夸奖他时,他只是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我只是热爱水稻,热爱祖国,能专业于我热爱的水稻,还能为祖国带来利益,是我的荣幸。 不管是钱学森,还是袁隆平,他们都是因为热爱祖国,所以不怕困难,不畏坚辛,甘愿付出毕生的精力,只为祖国的明天更兴盛,更强大。 所以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明天的花朵,更应该想他们看齐,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因为考试的失败,父母的闲言碎语而想不开,以致于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认为这是很不该的。如果我们能看着钱老和袁隆平博士为中国付出的艰辛,是否会有愧疚的感觉。现在,让我们昂起头,向前走,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未来而学习。
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15307.html
懂站帝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6月26日 12:47:12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39504503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评论  0  访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