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45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Carolyn R. Bertozzi、Morten Meldal和K. Barry Sharpless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做出的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0月4号终于公布了,获奖者分别是来自法国的阿兰·阿斯佩、美国的约翰·克劳瑟,以及奥地利的塞林格,表彰这三位物理学家通过光子纠缠实验,确定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且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领域。

某种角度来讲,获奖结果直接是在一个更大的传播面上让我们大众知道爱因斯坦错了,为什么呢?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因为诺奖颁给了证实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量子纠缠实验,而这个实验直接否定了爱因斯坦关于量子世界中依旧保持定域实在性的想法。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EPR佯谬
时间回到1935年,爱因斯坦同和两位助手波多尔斯基、罗森发表了一篇名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论文。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论文内容我们不多讲,但其核心思想被称为的EPR佯谬,通过下面这个例子可以通俗了解一下: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想象一对纠缠的粒子,如果将二者分开数万光年的距离,当我们对其中一个进行测量时,比如A粒子自旋测为上,因为二者处于纠缠状态,那么远处的B粒子自然就是自旋向下。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首先哥本哈根诠释认为,在测量A粒子之前,它是处于既向上又向下自旋的叠加态,而测量行为一旦产生,波函数坍塌,就会得到唯一的测量结果,要么上要么下,而远处的B粒子也在那一瞬间从叠加态中脱离,变为与A粒子自旋相反的状态。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爱因斯坦认为这个过程中存在漏洞,首先它不认可粒子的自旋状态需要测量后才能得知,因为这样是不符合物理实在性的,粒子的状态应该从一开始制备出来就是确定的,就像天上的月亮,难道当你不看它时,它就不存在吗?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其次,既然自旋状态早已确定,那么不论AB相隔多远,只要其中一个粒子状态被测得,那么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就自然得知了,就好像你把一对手套分开放进两个箱子,一个箱子留在地球,另一个箱子放在火星,现在另一个人只需把地球箱子打开,就能立即知晓火星箱子里装的是左手套还是右手套了。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而哥本哈根诠释中的,在测量前两个粒子的状态是不确定,都是处于叠加态,只有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瞬间,另一个粒子才确定了自己的状态。爱因斯坦认为这个过程违背了定域性要求,也就是AB粒子之间存在超光速的信息联系,爱因斯坦本人将其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 隐变量理论
当然了,爱因斯坦的这种观点必然遭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反驳,其老大玻尔自然第一个站出来,毕竟玻尔和爱因斯坦历来在这个问题上争锋相对。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玻尔认为量子现象不可区分对待,即便AB粒子相隔甚远,但它们仍旧是一个整体,测量行为导致波函数坍塌,自然会同时影响AB粒子,此外一个物理现象只有在测量后才能称为一个现象,在此之前你不可能也没法知晓其状态。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但无论如何,爱因斯坦还是坚定了量子力学不完备的信念,认为量子力学之上应该还有一个更完善的理论,称其为隐变量理论,可以消除那些随机不确定性,进而重新让“上帝不再掷骰子”。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贝尔不等式
可是口说无凭,毕竟物理学本质是一门实验学科,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他们的观点呢?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牛人出现了啊,1964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斯图尔特·贝尔为了支持隐变量理论,提出一个著名的数学不等式,称为贝尔不等式,并打开了EPR佯谬实验可行性的大门。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这个不等式是从经典物理角度出发,对相互分开粒子的测量所得情况做了一个限制,简单来讲,如果实验结果违背贝尔不等式,那么定域实在性不攻自破,爱因斯坦就是错了。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为了让大家能通俗理解这个贝尔不等式,下面就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推导方式展现一下过程: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建一个三维直角坐标系,它有8个卦限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那么粒子的自旋情况就能包含其中,比如分裂出去的第一个粒子A自旋方向在第一卦限,那么从XYZ三轴观测,Ax为+,Ay为+,Az为+,此时B粒子的自旋方向显然而A相反,那么Bx、By、Bz都为-,依次类推,当A自旋方向出在不同卦限里时,与B粒子会有接下来的七种情况,如图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虽然不知道两个粒子到底会是哪一种结果,但这8种情况合起来的概率是1,但在测量时,因为有三种方向可以选择,因此粒子自旋状态的关联程度可以表示为Pxy、Pzy、Pxz,其中Pxy指的是从X方向测量A粒子,y方向测量B粒子,如果测量结果一致,那么就为正,不一致就为负,等式写下来就是这样Pxy=-N1-N2+N3-N4+N5-N6+N7+N8,以此类推可以写出Pzy、Pxz。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之后我们将Pxz和Pzy相减取绝对值,回想起中学学过的绝对值不等式||a|-|b|| ≤|a|+|b|,于是可以写出,这时我们发现这四项可以变得臃肿起来,意外发现前面刚好是8卦限概率之和为1,后面正好是Pxy文章源自懂站帝-http://www.sfdkj.com/33958.html

于是就有了这个不等式,这就是贝尔不等式

上述推导过程,完全是基于经典物理出发,也就是满足定域实在性所得到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能够验证这个不等式成立,那就说明这世界上确实有隐变量理论存在,但事与愿违,原本贝尔是想借此证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没诚想却意外巩固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这一点和当年泊松为了反对光的波动学说,就用该学说计算出了“泊松亮斑”的故事有些雷同。
总结
因而总的来讲,虽然获奖的这些实验和技术啊,早已实现多年,但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布,既是对这些物理学家的肯定,也是在一个更高的传播面上,让大众对量子力学有了一次听闻。
首张量子纠缠照片
还有就是爱因斯坦这位相对论创始者及量子理论的元老,也是否定了他对量子世界的一些想法信念,目前看来,他确实错了。
诺贝尔文学奖: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以表彰其“发现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瑞典文学院主席奥尔森(Anders Olsson)表示,埃尔诺的写作“始终如一地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一个在性别、语言和阶级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图片来源:
https://www.nobelprize.org。
2020年、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分别由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和坦桑尼亚裔英国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彼时这两位作者都常常被人冠以“冷门”之名。瑞典报纸Dagens Nyheter的文化编辑威曼(Bjorn Wiman)此前在接受法国媒体《France24》采访时就表示:“我想,继去年的‘惊喜’之后,今年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知名’的名字”。
埃尔诺的确已在文坛享有盛誉且已备受关注。她1940年9月1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先后在里昂大学和波尔多大学学习现代文学。1974年,她以自传体小说《Clean out》开始文学生涯。1984年,她以自传体作品《一个男人的位置》(La Place)获得法国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此外,她还写作了《一个女人的故事》《悠悠岁月》《耻辱》等诸多知名的作品。其中,她于2008年写作的历史回忆录《悠悠岁月》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书中埃尔诺以第三人称视角书写自身,同时审视二战后直至21世纪代初的法国社会。这本书也获得了2019年国际布克奖提名。
此外,埃尔诺在近些年也是诺奖各类预测榜单中的常客。去年此时,英国的Ladbrokes公司就以8/1的赔率预测埃尔诺会成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居这份赔率榜单的第一,领先于安妮·卡森、村上春树、阿特伍德等人。正如颁奖词所述,埃尔诺的作品对于我们身处世界中的多重矛盾保持着敏感的观察。
英国BBC的报道提到,诺贝尔基金会主席赫尔丁评论,埃尔诺始终相信“写作的解放力量,她的作品毫不妥协,并且用极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干净利落”。此外,他还提到,早年的生活环境令埃尔诺“感到贫穷但雄心勃勃”,而这种情感深刻地融入了她的创作中。诺奖官方的小传写道:“埃尔诺的作品主题是身体和性;亲密关系;社会不平等以及通过教育完成阶级蜕变的经历;时间和记忆;以及如何写下这些经历的问题。”
文学还是非虚构?
从真实记忆和情感中重建故事
埃尔诺的作品应该被归类为小说还是非虚构?这是让不少出版商头疼的难题。在西方世界,也有部分评论家和出版商很想把埃尔诺的作品当作回忆录来对待。这部分是由于埃尔诺独特的写作风格所致,她过去30年的作品都是从对真实事件的观察和记忆中精心拼凑而成的。《卫报》记者在2019年采访埃尔诺时就指出,埃尔诺写作时确保“一切都必须是准确和真实的”,“这包括了属于某个特定时代的精准用词,一首歌的歌词,一件套头衫的准确颜色”,这些都被嵌入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之中。
面对文体模糊的质疑,埃尔诺曾在接受《卫报》访谈时给出了坚定的答案:“我写的是小说,是文学。”埃尔诺认为,将自己沉浸在一个时代并在其中讲述故事,“从文字和情感中重新创造和重建”显然是一种文学行为。“说真话是小说家的工作。有时我不知道我在寻找什么真相,但它始终是我正在寻找的真相,”埃尔诺如此回应自己在作品细节中流露出的真实性。
《悠悠岁月》法文版(左)与中文版(吴岳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书封。
英语世界开始关注埃尔诺部分得益于她的代表作《悠悠岁月》取得的成功。这本书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通过一个女人的人生故事唤醒了法国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2019年翻译成英文后入围了布克奖短名单。小说的真实性甚至体现在了书中对每个时代风靡街头的口号表达形式、消费和饮食文化的精准还原。埃尔诺在《卫报》的采访中回忆,“对我而言,过去的记忆与用餐和周围的对话有关。所以我把它作为一个中心线程。在那一刻起作用的不是理智,而是其他东西,来自我童年时代的东西。毕竟,我们的童年是一切的矩阵。”
用写作来对抗羞耻感,也是埃尔诺在作品中表达真实的又一种方式。《沉沦》(Se perdre)是埃尔诺最新一本被翻译成英文的作品,这本私人日记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埃尔诺与一位已婚的俄罗斯外交官持续一年多的不伦之恋。《卫报》的书评作者Ankita Chakraborty认为这本书将成为“恋人的图腾”,“当他们像埃尔诺一样失恋时,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他还指出,在关于性的讨论上,埃尔诺不同于其他作家之处在于她的笔下“完全没有羞耻感”。
埃尔诺曾在访谈中提到,这种羞耻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母亲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羞耻感在我身上重新浮现,因为我的母亲一直想禁止所有的性行为。”埃尔诺与丈夫分居后曾开始过一段热恋,她的母亲一开始并不知情,直到有一次埃尔诺去看望她时,母亲责问道:“你不感到羞耻吗?”埃尔诺称,当你受困于当下时,写日记给自己一个出口。虽然这显然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但对她正面临的处境有所帮助。
在她的日记中,埃尔诺记录了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之后的岁月,多年之后这部分的日记成为了她的另一部作品《我留在黑暗中》(Je ne suis pas sortie de ma nuit)。“我从来没想过要出版它”,埃尔诺说道,“直到有一天我要去美国一所大学旅行,不知道为什么,我意识到自己必须把手写的日记打印出来发表。而且我发现它绝不是淫秽的,这正是我之前所担心的。”就在埃尔诺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之时,她终于决定告诉女儿一个家庭秘密:埃尔诺曾过有一个姐姐,六岁时死于白喉。“他们(我的父母)只想要一个孩子,但在她死后,他们才决定再要一个。”埃尔诺在访谈中承认她早在10岁时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但她意识到自己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我是一个替代品,如果我姐姐还活着,我就不会出生。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发现——在我的脑海中原本并不清楚,但通过写作,它突然变得清晰了。”
近些年来自传体文学逐渐受到大众关注,卡尔·克瑙斯高、蕾切尔·卡斯克等擅长自传体小说的作家声名鹊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埃尔诺可以说是这些自传体小说的先驱。《大西洋月刊》在预测结果时就指出这个标签也许能够帮助埃尔诺夺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新共和》则在预测时指出,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作家的身份,让她成为榜单上一个永远不会越界的常年领跑者——“在一个“自传文学”(Autofiction)的年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埃尔诺有很大的可能因其对自身过去的尽力挖掘而获胜。”正如部分评论家和出版商将埃尔诺的作品归类为非虚构,自传体小说在很长一段时期不被学院派所重视。从近几年的颁奖结果也可以看出,诺奖评委更愿意鼓励和表彰这些游离于正统之外的文学作品。
诺贝尔奖委员会官网上关于“你是否读过安妮·埃尔诺作品”的投票,截至10月6日23:50有五千余人参与。图片来源:
https://www.nobelprize.org。
“书写自身的故事时,
从来无法将其与社会分开”
在《卫报》2019年的这篇采访中,埃尔诺时曾被问及《悠悠岁月》中经常使用“one”和“we”,偶尔使用“she”和“they”,却很少使用“I”的原因。埃尔诺表示,书写自身的故事时“从来无法将其与社会分开”,“我的故事与我这一代人的故事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混杂在一起。在一个自传文体的传统中,我们主要谈论自身,社会事件是背景。我试图扭转这一切……我书中的事件属于每个人、属于历史和社会学”。这种写作风格明显影响了许多不同领域的作者,并不止于文学。在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中国教育学学者程猛的《“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等关注相似议题的社会学作品里,都有多处提及埃尔诺作品的影响。
《纽约客》2020年的一篇评论也指出,埃尔诺的写作之核心是意识到“生活中那些最亲密的时刻,总是由其发生的社会环境所支配——因此探索个人,必将涉及对历史的深入调查”。作为女性作家,埃尔诺在书写自身经验时也非常注重反思自传体写作本身,“埃尔诺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叙述无疑是由外部压力(比如法律)塑造的。她看到,她最私人的经历根本不是属于她自己”。
文章认为这个想法具有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特征。《France 24》在埃尔诺获奖后发布的一篇文章中也称其为“法国及其所属地区几代人的女权主义偶像”。埃尔诺常常会在采访中提及波伏娃对自己的影响——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论也力图呈现女性的选择、决定甚至思想是如何受到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影响的,埃尔诺也曾将自己的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书寄给过波伏娃。
《正发生》(L'Evénement)法文版书封。
《纽约客》的文章还指出,埃尔诺的这种写作特征在写于2000年的《正发生》(L'Evénement)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这本书讲述了埃尔诺1963年堕胎的经历。彼时在法国,堕胎并不合法,埃尔诺尽量忠实地记录下她当时全部私密的个人感受,并将其置于社会的语境中进行思考。即便在此书出版时堕胎已经合法化,埃尔诺仍然表示:“这并没有让讲述变得容易。当一项废除歧视的新法律通过时,以前的受害者却往往会选择沉默,因为‘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这让‘发生的一切更加被神秘的面纱所包围’”。
埃尔诺获奖后,她的英国出版商 Fitzcarraldo Editions的代表泰斯塔德(Jacques Testard)就在接受BBC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首先是被这个消息震惊,而埃尔诺是一位“杰出而独特的作家”,“几十年来,她一直在记录20世纪和21世纪女性的感受”。此外他还特别提到,由于美国最高法院最近推翻了罗伊诉韦德案,埃尔诺的书在法国境内外都应具有相当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提及的这部小说正是埃尔诺创作的有关非法堕胎的小说《正发生》。法国导演奥黛丽·迪万 (Audrey Diwan) 将其改编为电影,已于2021年9月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上上映并获得最佳影片。
由《正发生》改编的同名电影(2021)剧照。
素来被认为“讲政治”的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也是风波不断。2018年与颁发诺奖的瑞典科学院成员关系密切的克洛德·阿诺特被曝出性侵丑闻,该年暂停颁发奖项。2019年,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共同获得诺奖。不过,随后汉德克也因其对巴尔干冲突的政治立场饱受批评。
近年来,瑞典文学院始终试图增加诺奖作者在性别、地域、种族上的多样性。去年获奖的古尔纳,作品关注移民经历,也是自 1993 年莫里森以来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作家和十多年来第一位获奖的非洲人。《France 24》在去年诺奖评选前的评论中特别指出,除了欧洲、北美之外,亚洲、非洲等地区的文学严重缺乏关注。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和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2019、2020年分别获奖,或许表明诺奖在性别方面的多元性有所提升,但“在扩大地理范围方面,承诺仍未兑现”。
去年,在接受《新共和》采访时,诺奖委员会主席奥尔森就表示,“归根结底,文学功绩永远是学院判断的绝对和唯一的标准”。奥尔森(Anders Olsson)为选择了又一位欧洲作家做“辩护”,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也缺乏女性获奖者,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当然,我们首先尝试扩大诺贝尔奖的范围,”他说,“但我们的重点必须首先放在文学质量上。”